在我的老家,有一座我从小就知道但是又从来没去过的塔-高寺塔,可能是原来对中国文化的不喜欢,这次回去,趁有时间就去去参观了一番。
高寺塔在从沱桥穿过隧道沿着东风路,在求实中学的路口右转进入小路,爬几个比较陡的坡后就达到高寺山的山顶。此山应该是四周最高的山,位于在沱江的转弯外侧,可以无遮掩的看到乐贤镇高坝电厂,从景色就明白当时在这里修庙立塔的原因。高峰寺是始建于唐代,原名“铁龙寺”。原建筑群由梅山殿、大佛殿、送子殿、雷祖殿等构成,后毁坏。2002年陆续进行恢复重建。全寺现建筑总占地面积约六千余平方米,大殿依山而建,殿内山崖壁上凿历代摩崖造像100余尊,分布于60多米的崖壁上。摩崖石刻始凿于宋代,其中,K1号龛内刻有52尊摩崖造像,分布在长40米,高6米,距地表高1.3米的岩上,横向排列;K2号龛高3.7米,宽3米,深2.8米,佛高1.5米,有5尊圆雕造像。殿内还供奉梅山、释迦、观音、药王等像,均用石料刻成,少数泥塑,山侧有容真、丹华二洞,进深约10余米,早为汉墓。至唐宋时改造成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内刻佛道造像27尊,宋代题记21则,甬道阴刻汉代画像双鹿图一幅。明代大儒赵贞吉、文化名人刘翾等均有题咏。今天大门虽然开着,但是通向大殿的门关着,不能进去观赏,那就直奔主题去看背后的高寺塔。
去高寺塔是从高寺左侧的小路上去,几分钟就看到古朴的佛塔出现在眼前。 高寺塔通高24.95米,始建于清嘉庆七年,由举人苏鸣鹤主持集资募捐筹建,历时三年完成。其地处高峰寺山后,沱江东南岸,与三元塔隔江对峙。石质结构,九级密檐塔,八角攒尖顶,八边形塔身,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边长对称,分别为3.86米、4.04米。塔身1层由一座石拱桥连接,这样的设计在川南地区的古塔中极为少见。拱门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楷书“文昌夫子”四个大字,门框上刻有“汉侵镇山水,雄居胜地毓”楹联1幅,门内刻有“嘉靖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文林郎知邑事徐丰”等字样。2至5层各层开窗,逐层刻有“巨光天后”、“元始天尊”、“混元一气”、“西天自然”等额字及石刻像,6至9层有龛,龛内有圆雕佛像,雕刻精美。高寺塔塔刹原为青铜铸成一空心小塔,高0.42米,重23公斤,底座直径0.3米,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1992年因遭雷击掉至农民屋上,刹顶尖端毁坏。2007年东兴区人民政府拨款对高寺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仿原塔刹用青铜重新铸造,并进行了更换。经过修缮的高寺塔不仅继续发挥着宗教作用,也成为艺术文物,继续成为大家心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