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高颐阙,在雅安城东姚桥镇的汉阙公园内,周围高楼林立,热闹非凡。高颐阙在100多年前就已大名鼎鼎,恩斯特・柏石曼、常盘大定、谢阁兰、孙明经都来拍过,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来详细测绘过,并叹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称两汉为享堂碑阙时代,亦无不当也。”



高颐阙为什么这么有名,因为它是是汉阙中保存最完整、雕塑最精美的珍品。和一般阙雕刻神话人物和神兽不同,高颐阙上还雕刻有官吏的出行图:主车驾三马,导从车共七乘,骑吏十二人,伍伯(衙卒古称)八人,步卒十人,侍从一人。雕刻的非常精美,历史价值也非常高。高颐阙建于公元209年,正值东汉末年,高颐在益州当过太守。出土碑铭说他为官正直,“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大概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法治先锋。在人才辈出的汉末三国,高颐本是一介无名之辈,却因墓阙尚存而流芳千古。

现在的高颐阙在一座大棚里,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不过照相就会有大棚的背景。周围也围上了护栏,不像原来孤零零的竖立在地面上,和稻田相依相存。

高颐阙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高颐字贯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职,因政绩显著,卒后,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现东阙的主阙斗拱层以上部分和子阙被毁,西阙的主阙和子阙保存完整。西阙主阙13层,高约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阙身用红砂岩石叠砌而成,阙顶仿汉代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阙身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等马车出行图。东西阙上分别有题款,东为“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西有“汉故益州太守阴平督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
有说法称高颐阙为“一门双孝谦、三孝廉丛葬共阙”,实为谬传。问题主要源于东西两阙上的铭文,东阙铭日:“ 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 ”;而西阙铭日:“ 汉故益州太守阴平 都尉武阳令北府示举孝廉高君字贯光 ”,表面上看应该是两人分别拥有一阙。但西阙在枋头上阴刻24字录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发君字贯(方)”,与《高君颂碑》碑文“君讳颐字贯方”可相互印证,加上一人一阙的形制并无其他实例,故得出结论阙主应是一人,东西阙身上的铭文应该是后人伪造或者修复。此二阅身铭出现于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中 , 由此可知伪刻时间应在宋前,自宋后其实已有许多学者对铭文提出疑问,关于双阙铭文为伪造的详细论证可参考《四川省雅安高颐阙考释》。


西阙阙身以上为五层: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均雕有“角神”(力拔山河,背负楼部);第二层,浮雕有历史故事:“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也有神仙世界中的九尾狐、三足鸟等;第三层,内为人兽相斗的图案;第四层,有“天马”、“龙”、“虎”等浮雕;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正中脊部刻一鲲鹏。

阙前有“天禄”、“辟邪”,是典型的汉代墓地结构。《后汉书·灵帝纪》有云“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李贤注:“天禄,兽也……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即天禄、辟邪并兽名也。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

东西两阙中间是高君颂碑,和樊敏碑一样,碑阳上端圭首浮雕为双螭交曲环拱形,阙身上面的字已经全部漶灭不清,所幸还有拓帖遗世。中间的圆孔叫碑穿,只在汉碑中仅见,是具有时代识别性的一种形制。碑穿至汉末已基本消失。


高颐阙,为我国现存三十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拥有完整汉代葬制碑、阙、墓、神道、石兽等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