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去的邛崃,去看了两座塔,分别是石塔寺石塔和回澜塔。
先去的石塔寺石塔,离邛崃城区约40公里,在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旁,开始我还没找到,最后发现在一群建筑物的后面,很好的是没有围墙,可以近距离观赏,由于旁边是纪念馆,自身已经失去佛教意义,仅存文史价值。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本身处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该塔始建于1169-1172年(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石塔寺”原名“大悲院”,在记事石板上称其为“勑賜大悲院”,说明此寺是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石塔由僧安静倡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乾道八年竣工,寺塔同建。塔位于寺前,保留了早期寺庙以塔为中心布局遗制。塔为十三级密檐塔,坐北向南,通高17.8米。平面呈四方形,典型的宋代塔的形制,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全部采用红砂石雕砌而成,故名“石塔”。塔在高大的两重须弥座上修建一圈围廊,12根檐柱支撑第一层宽大如雨篷的塔檐,有点像国内的庭院设计,为国内古塔所少见。每层塔身四面各刻圆拱形佛龛3尊,共计148尊,内刻坐佛1尊,塔身刻《观音经》、《大悲咒》、《地藏本愿经》共三卷。塔身外轮廓从第一层上部起至第五层,每层略有增大,到其上又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塔刹为双重覆钵上仰莲承托二背靠背坐佛。石塔旁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碑刻三方,详细记载历代修缮情况。
然后我回到了市区,观看位于邛崃东南河江畔的回澜塔。此塔位于临邛镇宝塔社区1组塔子坝,现在整个塔包括附属建筑都在一个大型的公园里面。《直隶邛州志·古迹》(嘉庆)有“镇江塔州南七里”记载;《邛崃县志·山水志》(民国)记载:“塔子坝有庙曰大悲庵,在城东南七里,肇始明朝洪武,至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清朝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议,工又旋辍。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澜文风塔。”以上文献说明此塔原名“镇水塔”,后改名“回澜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一共重建了3次,最后一次在光绪八年(1882)。迴澜塔坐东向西,为13级六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75.48米,名列全国第三高砖塔。塔内沿梯道盘旋而上,每层开长方形小窗,采光、通风良好,塔身内1-8层供奉有名人塑像,集“祛患、致业、守成、崇贤、尚哲”主题思想于一塔,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此塔可供攀登,说明此塔的结构正常,功能完整,不过由于我到的较晚,没能进去欣赏。旁边的大悲庵位于塔东北1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402年),其后几经重修,现存殿宇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的。建筑形式为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落、分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