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辛峰塔

今天闲着也没啥事,下午又去拜访了一座古塔,坐落在休宁县边上的辛峰塔。从黄山屯溪区出发,沿着003村道行驶,达到榆村以后就可以在看到这座在山顶的六角七层砖塔。

辛峰塔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保护不是很严密,沿着小路向上走就可以达到塔旁,这条登山路从前人所发照片可以看出几年前这条路还整理过,现在已是杂草重生。可能是由于状态不好,所以原来可以入塔攀登的大门已被封闭起来,我就只有沿着塔座四周走一圈。由于在某个机场周围,该地区也是禁飞区,所以无法起飞无人机。

此塔通高36米,基底周长21米,每层设四个拱门,内部有219级盘旋阶梯直通塔顶,顶部置铁铸塔刹,听说塔内砖墙上刻有529尊菩萨(现存三分之一),从塔底到塔顶,要走168级螺旋形阶梯,无论走到哪一级阶梯,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佛像。而此塔的来历传说是在明嘉靖的冬天,徽州巨贾榆村程爵在返乡探亲途中,英勇地救起了落水的秀才许国,并慷慨地赠予其银两,助其来年应试。许国在之后的乡试中一举夺魁,并因程爵的举荐而青云直上,成为辅臣,被誉为“许阁老”。为了报答程爵的救命之恩,许国向皇上举荐程爵,使其晋升为光禄寺署丞,官至六品;同时,许国之子程梦阳也得以晋升为大理寺右正,官至四品。在许国的提携下,程家世代官业兴旺,荣耀不断。传说虽然美丽,根据实际考证此塔是在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建,不过修建人没变,依然是当时的光禄寺署丞程爵,只是时间晚了40年,所以传说总有加工的部分。

安徽长庆寺塔

第三次到黄山,住在岩寺镇,临近歙县,周边的古建筑很多,有名的也很多,我继续访问当地的古塔,因为塔是古代佛寺的核心,也是相对来说访问人员较少,有不少机会可以触碰这些古代建筑物。
今天去黄山市歙县的长庆寺塔。长庆寺塔建在一个山顶上,远远的就能看到,开到跟前把车停到长庆寺,就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此塔。现在的长庆寺除了名字以外,和古时的长庆寺已无关联,所以我径直上坡去看长庆寺塔,但是寺庙人员告知上面属于物管局的范围,去不了,所以只能透过无人机远距离看一下,其实上面的长庆寺塔还有一堵围墙。
长庆寺塔塔身七层,为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内实心,平面呈方形,犹袭唐制。塔高23.1米,底层为青石制须弥座,上承一层塔檐石柱,边长5.28米,高2.34米,其束腰部分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为民国时所修。该塔一层有券门回廊,显得较高,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洞中空,内有石雕莲瓣佛座。塔身以黄土胶泥砖砌,塔砖规格为31厘米×17厘米×5厘米。檐口用砖叠涩出五层菱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覆筒板瓦。第二层以上墙面均凹进一券窗式佛龛,四隅方形角倚柱半隐半露,柱头作方形栌斗,凹入的门券内均绘一尊彩色佛像图案。长庆寺塔塔顶有铸铁葫芦形刹顶,四角用铁链系牢稳固,各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铎,已是现代重制品。塔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简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
虽然长庆寺塔是民国重建,以形制来看是典型的宋代佛塔并有唐风遗存,以徽州地区来说,并不多见。
徽州地区的文人墨客很多,该塔有详细的历史记录:
宋重和二年(1119年),有歙黄备村人张应周在山门与漱芳台埒前建造七级方塔。
宋宣和三年(1121年),毕永朗题记《长庆院塔》,
元天历元年(1328年),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皆有张姓族人重修。
明万历四年(1576年),歙县七里涂圣僧庵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全部款项也都由当时永丰乡清泰里和岩寺镇吴塘大社、永和二社的商人捐助。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即泰昌元年,张大晋复倡族人修之,并题识勒石于塔内西面二层。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塔顶遭雷雨风暴折毁,坠落练江,上有”大宋重和二年正月”铸字,乡贤程光国重修,程瑶田作《重建塔顶记》与《太平十寺始建浮图年月记》。
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年),寺毁塔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歙人江障集资重修。

邛崃二塔

本次去的邛崃,去看了两座塔,分别是石塔寺石塔和回澜塔。

先去的石塔寺石塔,离邛崃城区约40公里,在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旁,开始我还没找到,最后发现在一群建筑物的后面,很好的是没有围墙,可以近距离观赏,由于旁边是纪念馆,自身已经失去佛教意义,仅存文史价值。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本身处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该塔始建于1169-1172年(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石塔寺”原名“大悲院”,在记事石板上称其为“勑賜大悲院”,说明此寺是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石塔由僧安静倡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乾道八年竣工,寺塔同建。塔位于寺前,保留了早期寺庙以塔为中心布局遗制。塔为十三级密檐塔,坐北向南,通高17.8米。平面呈四方形,典型的宋代塔的形制,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全部采用红砂石雕砌而成,故名“石塔”。塔在高大的两重须弥座上修建一圈围廊,12根檐柱支撑第一层宽大如雨篷的塔檐,有点像国内的庭院设计,为国内古塔所少见。每层塔身四面各刻圆拱形佛龛3尊,共计148尊,内刻坐佛1尊,塔身刻《观音经》、《大悲咒》、《地藏本愿经》共三卷。塔身外轮廓从第一层上部起至第五层,每层略有增大,到其上又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塔刹为双重覆钵上仰莲承托二背靠背坐佛。石塔旁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碑刻三方,详细记载历代修缮情况。

然后我回到了市区,观看位于邛崃东南河江畔的回澜塔。此塔位于临邛镇宝塔社区1组塔子坝,现在整个塔包括附属建筑都在一个大型的公园里面。《直隶邛州志·古迹》(嘉庆)有“镇江塔州南七里”记载;《邛崃县志·山水志》(民国)记载:“塔子坝有庙曰大悲庵,在城东南七里,肇始明朝洪武,至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清朝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议,工又旋辍。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澜文风塔。”以上文献说明此塔原名“镇水塔”,后改名“回澜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一共重建了3次,最后一次在光绪八年(1882)。迴澜塔坐东向西,为13级六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75.48米,名列全国第三高砖塔。塔内沿梯道盘旋而上,每层开长方形小窗,采光、通风良好,塔身内1-8层供奉有名人塑像,集“祛患、致业、守成、崇贤、尚哲”主题思想于一塔,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此塔可供攀登,说明此塔的结构正常,功能完整,不过由于我到的较晚,没能进去欣赏。旁边的大悲庵位于塔东北1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402年),其后几经重修,现存殿宇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的。建筑形式为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落、分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

内江高寺塔

在我的老家,有一座我从小就知道但是又从来没去过的塔-高寺塔,可能是原来对中国文化的不喜欢,这次回去,趁有时间就去去参观了一番。

高寺塔在从沱桥穿过隧道沿着东风路,在求实中学的路口右转进入小路,爬几个比较陡的坡后就达到高寺山的山顶。此山应该是四周最高的山,位于在沱江的转弯外侧,可以无遮掩的看到乐贤镇高坝电厂,从景色就明白当时在这里修庙立塔的原因。高峰寺是始建于唐代,原名“铁龙寺”。原建筑群由梅山殿、大佛殿、送子殿、雷祖殿等构成,后毁坏。2002年陆续进行恢复重建。全寺现建筑总占地面积约六千余平方米,大殿依山而建,殿内山崖壁上凿历代摩崖造像100余尊,分布于60多米的崖壁上。摩崖石刻始凿于宋代,其中,K1号龛内刻有52尊摩崖造像,分布在长40米,高6米,距地表高1.3米的岩上,横向排列;K2号龛高3.7米,宽3米,深2.8米,佛高1.5米,有5尊圆雕造像。殿内还供奉梅山、释迦、观音、药王等像,均用石料刻成,少数泥塑,山侧有容真、丹华二洞,进深约10余米,早为汉墓。至唐宋时改造成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内刻佛道造像27尊,宋代题记21则,甬道阴刻汉代画像双鹿图一幅。明代大儒赵贞吉、文化名人刘翾等均有题咏。今天大门虽然开着,但是通向大殿的门关着,不能进去观赏,那就直奔主题去看背后的高寺塔。

去高寺塔是从高寺左侧的小路上去,几分钟就看到古朴的佛塔出现在眼前。 高寺塔通高24.95米,始建于清嘉庆七年,由举人苏鸣鹤主持集资募捐筹建,历时三年完成。其地处高峰寺山后,沱江东南岸,与三元塔隔江对峙。石质结构,九级密檐塔,八角攒尖顶,八边形塔身,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边长对称,分别为3.86米、4.04米。塔身1层由一座石拱桥连接,这样的设计在川南地区的古塔中极为少见。拱门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楷书“文昌夫子”四个大字,门框上刻有“汉侵镇山水,雄居胜地毓”楹联1幅,门内刻有“嘉靖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文林郎知邑事徐丰”等字样。2至5层各层开窗,逐层刻有“巨光天后”、“元始天尊”、“混元一气”、“西天自然”等额字及石刻像,6至9层有龛,龛内有圆雕佛像,雕刻精美。高寺塔塔刹原为青铜铸成一空心小塔,高0.42米,重23公斤,底座直径0.3米,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1992年因遭雷击掉至农民屋上,刹顶尖端毁坏。2007年东兴区人民政府拨款对高寺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仿原塔刹用青铜重新铸造,并进行了更换。经过修缮的高寺塔不仅继续发挥着宗教作用,也成为艺术文物,继续成为大家心中的记忆。

吉尔吉斯斯坦

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一趟吉尔吉斯斯坦,初步感受了一下中亚文化和一些文化情况,为以后自驾游探路。
签证:前提准备首先是签证,吉国对中国还没有免签,但是如果持有美国、英国或申根国家3年以上有效签证,可以入境7天,如果想延长时间可以入境后登记,算是一种有条件的免签,其它情况就需提前办好,大约3至5天,880元,加急的话1500远,都是E-visa。
航班:中国到吉国现在有4个城市可以直飞,分别是乌鲁木齐、北京、西安和成都,除乌鲁木齐每天都有以外,其余城市都是每周1-2趟,成都过去的直飞2000元左右。比什凯克的机场很小,里面的免税店以欧元结算。
货币:本国的货币叫索姆(som),最大面值5000(约RMB417),我们去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是12,美金汇率是87.5,美金兑换更划得来,在比什凯克兑换方便。听当地人说,稍微高价值的货物交易基本上都用的美金,比如购买汽车。
吉尔吉斯斯坦(摘录较多):认识一个国家,首先要抛弃自己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关系,特别是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家,或多或少和周边国家都有一定的关联,不要以大国自居,要让自己站在这个国家的眼光来看历史背景。
吉尔吉斯斯坦(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发音:[qɯrʁɯːˈstɑn]),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吉尔吉斯斯坦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国家,其国土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约2,600公里。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其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总统制。吉尔吉斯斯坦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
吉尔吉斯共和国人口700万。主体民族为吉尔吉斯族(中国大陆境内吉尔吉斯族称柯尔克孜族),其余为乌孜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斯坦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比什凯克:吉国的首都,在吉国西部,离国人所最熟悉的碎叶城和依塞克湖不远。在比什凯克共待了1天,走的地方不多,我的感觉就是20年前的北京,有股浓浓的苏联味,而涌入的欧美文化在慢慢覆盖这种味儿。我们先去了代表国家形象的阿拉套广场,腾空的雕像和巨大的国旗最让人感到震撼,但是广场上各式玩耍的人们让人觉得是个需要严肃而又不严肃的地方,打卡以后去了自由广场旁边的商场,和所有现代城市的CBD 差不多,商场内的品牌都是国际品牌,不过没有奢侈品售卖,也售卖民族特色产品,我个人买了3双羊毛毡拖鞋,1400一双,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苏联时代的徽章,就是不知道真假。
交通:吉国没有高速路,我们前往300公里以外的巴托耶夫花费7个小时。基本就是出了比什凯克几十公里后柏油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路基压实后直接铺满碎石的路面,速度降低不少,并且都是扬起的浓密灰尘,还好是高原,降雨极少,不然公路就是泥浆的天下。每到一个村长,都有标识,但是我们都看不懂,只知道又有一个村庄出现了。路中间我们要路过纳伦,虽然级别相当于国内的省会,以中国的建筑规模而言,只相当于贫穷地区的县城。
物资:物资基本丰富,只是我们所在的巴托耶夫稍微匮乏,比如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经典可口可乐,只有无糖可乐。在比什凯克还能买到做工精良的生活用品,但是在偏远地区的商店卖的大部分是像10元店里的普通或者劣质产品。
食物:以囊加牛肉和马肉为主,可能本地大米相当的贵,折算下来5元多一斤。牛肉味道还行,羊肉我感觉味道有点大,难以下咽。
安全:还没遇到过抢劫之类,但是华人圈有各种提醒,毕竟吉国的赔偿有限并且没有死刑,而且枪支泛滥,唯一遇见的就是晚上有喝醉的人向我们靠近和说话,但是并不知道什么意思。